72 只好先拍个马屁(1 / 2)

那年1981 公子尚德 1403 字 2023-02-20

梁进仓看得很明白,苏厂长这个“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退却时的逃跑主义”,还是比较严重的。 年轻的机关干部凭着一股热情,以为凭着参与管理过大企业的经验,管理一个社办小厂易如反掌。 等到处处碰壁,被架空,指挥不灵的时候,就灰心丧气,避之唯恐不及。 自己明明跟他说木器厂还没烂透,还有救,但他听都不想听。 现在的苏厂长,一门心思就是逃跑,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眼不见心不烦。 木器厂的失败,很可能让他连夏山公社都不想待了。 他这种心态之下,如果自己再指出他的错误,说他生搬硬套,错得多么离谱……那么,很可能自己跟他的交情就到此为止了。 可他错得确实很离谱,因为他到失败了也没看明白,木器厂这些从农民变成的工人,其实就是一群野生动物。 而且大多数都野生大半辈子了。 散漫惯了,跟大城市里那些家养动物不是一个习性。 你苏厂长一上任就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且事无巨细,无异于想把这些野生了大半辈子的动物装进笼子。 他们能受得了吗? 肯定要反抗的啊! 加上降为副厂长的吴光荣煽风点火,不被架空那才奇怪了呢。 木器厂的前身是“夏山公社铁木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老农民嘴里所谓的“铁木业社”。 公社化开始后,不光是农业生产成为大锅饭形式,就是手工业者也不允许干私活。 你要么放弃手艺回自己的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要么进入公社统合起来的手工业点干活。 比如木工组,铁匠铺,染坊,油坊,粉坊等。 当时的农具是最急需的生产资料,比方说车盘,织布机,犁,耙,耧,锄头,镢头,铁锨等等。 而这些农具制造的最大特点就是,既要用到铁匠,也要用到木匠。 后来就把铁匠铺和木工组整合,成为一个铁匠和木匠联合生产合作社,叫做铁木业社。 当时铁木业社里边清一色都是男职工,因为都是技术人员,所以还享受到了农转非的待遇。 不过妻子儿女就转不了了,仍然在生产队务农。 后来铁木业社散伙,木工组又独立出来,扩大规模,改名木器厂。 厂子扩大了,产品花样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生产农具,门,窗,箱,柜,桌椅板凳等,发展到后来生产蜂箱,包装箱,木模板等。 还兼具木材厂的功能,厂里现有的大型带锯机,除了本厂自用,也对外加工、出售板材、线材。 增加工人的时候会给公社下辖各村分配指标,男工女工都有,不过再没有农转非的待遇,只是跟厂里有一份普通的劳动合同。 所以说,木器厂的所有工人,那都是地道农民。 再加上工人以夏山本村人员为主,这就让厂子具有了鲜明的“领地观念”。 一句话,这些变成工人的地道农民一直把厂子当做他们本村的东西。 同时也习惯了这种散漫自由的工作方式。 苏致祥想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把他们多年的习惯给硬扳过来,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看着苏厂长就像要撤退的指挥部一样,各种文件散乱地堆放,有的还扔到地上,看样子准备销毁。 梁进仓拿起几张规章制度,遗憾的口气说道: “苏厂长,您制定的这些制度,其实每一条都很有针对性,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木器厂扭亏为盈完全没问题。” 这话,很有拍马屁的味道。 但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何况,梁进仓这话也没错,苏致祥真的是深入考察、研究过木器厂的种种弊端之后,完全针对那些弊端制定的这些规章制度。 下了很大功夫,可谓煞费苦心。 他的失败就在于这些规章制度不但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反而在木器厂所有人眼里成了一个笑话。 苏致祥慨然道: “咱们都看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领地观念,但是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多年来固有的思想观念,改变不了他们的狭隘啊!” 很明显,梁进仓的这个马屁,让苏厂长又开始讨论厂子的问题。 这就是个进步。 梁进仓知道,对于此刻灰心丧气,陷入失败的痛苦当中的苏厂长,绝对不能说否定他的话,而是要鼓励他,肯定他。 这样才能让他愿意听自己说下去,才能让他重拾信心,甚至鼓动起他的满腔热情。 记得有个典故。 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太后宠信嫪毐,还跟嫪毐生了俩儿子,并发展到武装政变,想把嬴政弄死。 嬴政挫败政变,车裂嫪毐,俩弟弟也装布袋子里啪啪摔打而死,赵太后囚禁咸阳宫。 杀其弟,为不义,囚其母,属于不孝。 于是众臣子纷纷进谏,要求他把赵太后接回来。 秦王本就为母亲的丑事羞恼,臣子们还来指责他的不孝,更是恼羞成怒。 连着杀了二十七个劝谏之人。 并且悬剑宫门,进谏者死。 但是又来了一个不怕死的,叫茅焦,一番三寸不烂之舌,居然说得秦王幡然醒悟,重谢茅焦,迎回赵太后。 在感谢茅焦的时候,秦王一句话道出了茅焦的成功所在,就是前边那二十七个劝谏的,“但数寡人之过”。 意思是他们劝谏,上来就叭叭叭地指责我各种不是,各种错处,寡人也是人,岂能不恼羞成怒。 但是茅焦先生上来没有数落秦王,先拉别的,渐渐引到“囚母为不孝”这个话题,还给这个话题扣上个“不孝何以治国”的大帽子。 秦王当然被说动了。 梁进仓现在就学茅焦,一开始先肯定你,等到勾起你谈话的欲望,再让你慢慢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他随着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