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要命的茶(2 / 3)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161 字 2023-03-02

但让他们把部落中青壮留下来帮忙,跟他们交换的物资也公正,最重要得是还有茶这对异族来说的极品物资!

在李泰的定位中,茶叶就是学府兵的常备物资,主要是茶饼这种东西容易保存,使用方便,在没办法供应蔬菜的情况下,茶饼就是非常不错的替代产品。

而肉砖配茶叶,就是李泰给自己预备役的基本配置,只要背上十斤炒面,六斤肉砖,四斤茶叶,基本能让任何一名学府兵脱离补给战斗三十天到四十天,有水就不用担心补给。

而王玄策自己来到高原上生活后,发现魏王是真英明,在这里生活没茶是真不行。

这里的伙食以经营牧场为主,所以吃得也是牛羊,而这东西吃多了燥热,油腻、不易消化,这就需要茶叶来进行消化。

同时当地可以吃的东西也太单一了,吃多了会让人萎靡不振,有了茶作为补充王玄策才在这地方安心的待下来。

更重要得是,当地乃是苦寒之地,土咸水涩,茶可以帮助代谢水中的有害成分。

可以说,自从来到了青藏高原,一开始还是有几分水土不服,而医疗营开出来的药方居然是多喝茶水后,茶这种东西就彻底成了驻扎在西海郡的驻军的必备品了。

茶这种东西,对边疆地区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

当初没见过也没什么太多要求,毕竟都没有自己还能说什么。

但王玄策对那些对待大唐友好的羌族部落,时不时的送一些茶饼表达亲善。

当这些羌族的本地部落尝到了茶之后,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必需品。

以前没有茶水,浑浑噩噩过日子就过日子,但现在没茶水,那真是会死人的!

但现实是,茶这种东西就算是王玄策也不是很多,王玄策通知杜楚客送后勤时,便让杜楚客多送些茶跟米粉过来就好,反而倒是肉砖,不需要送过来了。

因为这一年时间,王玄策也逐渐把草种体系为根基的畜牧也开始弄起来了。

说实话,青海这边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雨量偏少,雨热同季,跟幽州那边的天气完全不一样。

所以自己第一年对这气候还有几分不了解,没想到天居然冷得这般快,导致牲畜折损不少,但在第二年,王玄策便适应过来了。

与当地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是,王玄策在春夏季节时,会大面积的种植牧草,当然相对来说更准确的是播撒牧草种子,让牧草种植在这田野里面疯狂生长。

然后跟当地游牧民族那种追逐水草而居,吃完一处水草便去下一处水草并不一样,王玄策会定期收割种植出来的牧草,建立供给牲畜休息的屋社,收集牲畜粪便煤炭为过冬做准备。

总之在冬天到来前,会尽可能做好让牲畜过冬的准备,甚至让牲畜在冬天除了不能外出奔跑以外,说不定还能让牲畜待在屋子里继续长膘,这是当地的游牧民族所难以想象的。

说实话,王玄策这样的方式也是遇到了好时候,那就是地球的平均温度颇高。

所以等春夏季,青藏高原上因为雪山融水产生的湖泊可谓是一个接着一个,让整个青藏高原并不缺水,而这也让王玄策的计划拥有了基础。

如果是换了现代这种平均温度较低,根本没有什么雪山融水,王玄策的计划想要把种子计划顺利的执行下来,这难度怕是难得惊人。

但无论怎么,至少随着这个种植计划的顺利落地,至少王玄策证明李泰的想法是能在这边实现的。

更重要得是,不是以游牧民族的方式实现,而是按照李泰所说的,以农耕形式去畜牧边疆,这所带来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虽然是种植牲畜吃的草,而不是人吃的稻谷小麦,所以让这时代的人看起来有点蠢。

但就现实意义来说,这件事的成功,足以让游牧民族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当周围的游牧民族在自己等人的教化下,真的能修建起城墙,开垦起牧场,让它们不再追逐水草而居,这对华夏对异族的教化几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毕竟大唐不怕这些异族建立城池,怕得就是他们居无定所的逐水而居。

王玄策没想到,这步是由自己来完成的。

正因为见到这种可能在自己的手中有极大实现可能,这让王玄策与周围异族间的关系变得极其的友善。

因为这些人在王玄策的眼中已经不再是不能被华夏文明所同化的异族了,而是看着他们有些像是那些在华夏南边地区生活的蛮人,能被华夏体系所吸纳的蛮人。

更重要得是,这些以吐谷浑族为首的各种羌族,也都愿意接受与大唐的交易交流。

这就是当初李靖从正面把吐谷浑打败,然后王玄策又带学府兵去一一拜访他们的作用了。

这样的情况下,弱者接受强者的文明本身就是理所当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