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课(2 / 4)

34;

嬴政悠悠地敲了一下桌子,暗忖:科举?

但是科举的话,能够及时供得上她需要的人才么,还是大量的空缺、又是要能够忠于自己、符合自己心理预期,为自己巩固政权的人才。

仅凭隋唐新开的科举制,即便有李世民他们新定的科目之类,也不一定就能够为她达成招揽人才培养心腹的目的吧?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考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是最主要的选官用人的途径。”

“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武则天又开创了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

这些制度仅听名字也不难理解,但李晓诗还是很负责任地——解释了一下。

"殿试呢,就是在原先的考试环节之后,又加了一个皇帝在大殿中面见这些被选拔而出的部分。由武则天本人亲自到场,对这些通过了层层考试的人才进行测验。相当于是亲自为自己挑选心腹和臣子,先检验这些人才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是否合自己的心意,然后再授予他们官职。后世一直沿用的殿试制度就是从这里、从武则天的时候开始的。"

“武举嘛,就是武术、武力等方面的科举。”

“一直以来的科举考试都是选拔文官的,考试诗词经赋以及儒学经典那些,但在武则天的时候,她又加额外开创了武力类的科举考试,让不会读书、但身体素质很好,有武将才能的人才们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然,这其实也离不开武则天杀掉的那些政敌里有很多武将的缘故。她不仅缺文官用,也同样缺武官。

但不管是不是有私心在内,不可否认的是,武举的开创及使用,确实给了不少人才入仕的机会。而且她任用的各种女子,也都是因为她是皇帝,才得到了这样成为女官的机会。

“至于自举和试官,也都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的啦。想要当官

的人呢可以进行自我举荐,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小官吏、或者是老百姓,都可以通过自举的方式,请求做官。而这些人会先被给予一些官职进行‘试用’,用来检验这个人的才能,这也就是试官制度的具体内容。”

还是那句话,不管武则天是为了什么而开创的这些内容,这都实实在在给到了更多的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是确确实实有惠及到一些人的。

主观上的原因放到一边不谈,客观角度来看,她的这几项政策都一定程度地打击了贵族和世家,给了更多非贵族出身的人才机会,让吏治清明了不少。

所以,天幕前的观众们,听到这里时,有许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对这个“唯一的女皇帝”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改观。

虽然心里还是别扭,也确实依旧坚持认为女人不该当政,但、有些地方,政策和人,是可以分开看的嘛……

不然为什么殿试一直到了他们现在都还在使用呢?证明政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嗯。

李晓诗用一句话总结道:“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了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朝堂上下多了许多平民出身的子弟,扩大了统治基础。"

说完了人才方面,她又按照课本上的安排、按照老师讲课时候的思路,转而说起民生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在治国的基本政策上,她采取的依旧是轻徭薄赋的核心政策,继承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生活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十分重视农业的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着,人口也在连年持续增长,边疆也得到了稳固和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也才有了大家给出的、武则天统治期,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评价。"

不用李晓诗再提,观众们自己就已经窥见了这个女皇统治天下的一角。

夹在两个治世之中的,距离下一个大治之世只有十余年时间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

李世民那样能干有才,也是在即位四年后才将天下大治,逐渐步入繁荣盛世,在那之前,他先要经历是长达九年的武德年、以及自己的贞观前三年,再加上李渊称帝之前、隋末那个混乱的年代。

李唐初代两位皇帝,对隋末这个标准的乱世付出的,绝不止是短短的“十年”而已。

而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武则天是个“百无一用”的“废物皇帝”,是纯粹来“乱政”的,把天下搞得一团糟,那么就算李隆基再能干、他又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让天下大治?

所以,武则天的政绩究竟如何,在后世大家各持一词的争执中,唯一不可置疑的事实就是:大唐的确平稳地过渡着。

李晓诗又想到了自己找资料时候看到的一些文章。

现代许多人一提到武则天,总爱说的是:抛开女性的身份不说,武则天到底是不是个合格的皇帝?

她其实很不能理解。

因为……怎么能够抛开呢?

说抛开女性问题不谈,武则天这个人荒唐,武则天残忍嗜杀、武则天任用酷吏,武则天杀光了大半的朝堂,武则天除了杀人、除了和官员们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