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课(2 / 4)

些人都这么瘦——不是,重点是,他也要吃这个吗?

一定程度上算是养尊处优惯了的贺兰进明哪里见过着场面,打定主意就是饿死也不要吃这些。

“而迎接尹子琦大军的守将,叫做张巡。”李晓诗终于正式说到了这位可谓是大名鼎鼎的“张睢阳”,勉力压着情绪,尽可能平静地叙述着,“张巡原本就是个文人,后来做了个小县令。但是唐朝的文人嘛……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看看之前的颜真卿就是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不愿意投降归附叛军,所以就地决定反抗,因为他这个人平时名声太好了,为人义气、又肯为他人着想,对兄弟和手下都是很好的——在他决定反抗后,一呼百应,好多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但就算再多,也不过千余人而已,后来张巡到了雍丘,最后才又转向了睢阳。”

"在这个过程中,张巡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逐一展现,多次以少胜多,智计百出,屡立战功,后来被封为了河南节度副使。”

介绍完了张巡的履历,就要到最惨烈的睢阳保卫战正战了,李晓诗停顿了一下,才又继续:“在睢阳,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合兵,总共也才七千,但这这时他们撞上的是尹子琦的十余万大军。”

天幕外,李世民轻轻抿下一口茶,平缓着气息。可眼睛却始终锁在李晓诗身上。七千对十多万,怎么看都是必死的局。但张巡不能退,许远不能退。因为睢阳不能不守。除非是想把江淮拱手让人。

那要怎么应对?

李晓诗给出了答案:“张巡和许远的决策也很简单,只有一点,那就是死守。宁死不退。”

“在之后的多次交锋中,张巡优秀的军事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利用守城的优势,加上时不时的主动出击策略,还有多种变幻无常的兵法,把尹子琦的军队死死地限制住了,无论尹子琦想出什么攻城的招数,都会被张巡技高一筹的应对方式巧妙化解,甚至经常还要吃大亏——张巡曾使了计谋、带五百人冲入敌军大

营击杀五千多人然后安然无恙返回。"

“在此期间,尹子琦还被张巡手下的一名干将、南霁云射中,毁了一只眼。”

“睢阳久攻不下。”

听到这儿,许多观众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一时间,就连见惯了名将、唐朝也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嬴政也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以七千对十多万,就算是守城,想要安然固守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还给对方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大麻烦,而且听李晓诗的意思,这位张巡似乎还会主动出击。

抛开其他不谈,就说这份魄力,就绝对是个人物了。

良才、良将,赤诚之臣。

少见,值得珍惜和重用。

只是如果一直是这样,那这睢阳怕是也讨不到什么好。

想到这里,嬴政干脆专心看起天幕来。

虽然李晓诗之前说,这睢阳之战打了十个月,改变了安史之乱的局势——但,改变局势,可不一定非要是打了胜仗才能改变局势的,拖延时间也一样可以算是“改变局势”,不然怎么会有贻误战机的说法呢?

毕竟,七千人,要打十余万,他可不认为这七千人能在这种情况下打败对方。就算能守着不被破城,也一定会失败的。道理很简单,对方人多。

冲不进去,不能围么?

围死了,断了补给,还能怎么活?

除非有那么多的存粮。

十个月的存粮啊……按照唐朝的情况,听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始皇陛下目光转移到被强行塞了一小碗“皮甲粥”、为了不暴露只能喝下,转头却在没人的时候抠着喉咙大吐特吐的贺兰进明身上。

这像有粮的样子么?

“尹子琦在与张巡的战斗交锋中屡战屡败,于是干脆决定不去想那么多兵法什么了,他选用了最基础的、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他派人在睢阳城外挖了三道深深的壕沟,决定困死张巡。"

时空位面中,属于被围困中的睢阳城军民的那一个,许多人正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天幕。即便听到对方想要把他们困死,也没有人脸上再有什么大的情绪波动。

困吧,已经困了这么久了。天幕说了,十个月就会结束……快了。

/>长达数月的绝望早已让人麻木,但对于生和胜利的渴望都还让众人都没有放弃。天幕,这是他们在无尽被困的绝望中、唯一可以希冀的变数。这么多天来,他们能够从中看到未来、看到很多。

那是不是也能看到一丝生机?

他们不会再为磨难而感到崩溃,只专注地、认真地,想要从这堪称神迹的天幕中为自己找出活的可能。

“……这的确是最有效的方法。”李晓诗的声音有一些凝滞,"睢阳城中的吃的的确没有了,一点粮食都没了,不舍得杀的战马也杀的差不多了,连树皮、皮甲这些东西也都已经吃没了。城里能战斗的也都只剩下了六百人了。无奈,张巡只能派南霁云带人出城求救。”

在李晓诗说到这里时,许多百姓们还没意识到哪里不对,听到这儿